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百万大移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跃迁

2025-10-29 14:50120两砚网来源:光明日报

 从1983年的吊庄移民开始,到“十二五”期间的生态移民工程,历经四十余载的不懈努力,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实现了从“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到“自然城市”的跃迁。改编自光明日报宁夏记者站原站长、湖北记者站站长王建宏同名纪实文学作品的纪录片《百万大移民》系统回溯了西海固地区这段搬迁与脱贫奋斗的历程。该片先后在CGTN、腾讯视频等平台播出,面向全球观众讲述了中国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动人故事。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百万大移民》以上下两集的篇章结构,呈现、解读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在党中央领导下历经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等六次大规模移民,推进脱贫致富的全过程。这正是我国脱贫攻坚壮阔全景的生动缩影,鲜明印证着脱贫攻坚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独特价值,为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经验。

真实具体的故事构建是诠释百万移民奋斗史诗及其深远立意的必要支撑。《百万大移民》摄制团队历时三年,选取了百万移民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序串联起移民搬迁的六个阶段。纪录片上集以“走出西海固”为叙事主线,开篇以刘家六兄弟重回故地引出西海固地区“家无隔夜粮、冬无御寒衣”的贫困记忆,而后将镜头对准敖志强夫妇、王文娟等平凡人,以沉稳、厚重的叙事基调展现他们所经历的移民搬迁历程;下集则以“他乡变故乡”为内容主题,聚焦王航弟、余微等普通人的生活变迁以及农民作家丁燕对精神世界的体悟与书写,用饱蘸情感的日常化视角诠释百万移民从“安家”到“安居”与“宜居”、由漂泊者转变为建设者的过程。

绘就百万移民的搬迁与脱贫历程,不仅需要自然衔接不同个体的命运变迁,还需要还原、刻画值得铭记的生活细节,以此搭建起宏阔而有温度的叙事长卷。《百万大移民》既忠实再现原著中彰显时代基调与个体命运的细节,也通过艺术化处理拓展新的视听表达方式,以立体、独特的视觉场景诠释主题。上集中,镜头里刘家兄弟铲除“冰草”的动作细节,对应着原著中述及的“冰草根系十分发达……极难斩草除根,像极了这片土地上的痼疾——贫困”。这是对铲除贫困痼疾的生动隐喻与视觉演绎。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者围坐桌前,一同翻阅老照片、追忆过往奋斗岁月的画面细节,则是纪录片在改编过程新增的片段。这一追忆场景以个体经历鲜活再现浩大的工程建设历史,为宏大主题注入了人文温度与精神力量。

《百万大移民》亦聚焦当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主题递进不仅高度契合乡村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昭示着在党的领导下西海固人民面向未来、开拓新生活的勇气与力量。无论是富民产业的兴起,如依托乡村生态发展的林下经济与旅游产业、“红了产业、绿了荒滩、富了移民”的枸杞种植产业,还是互联网电商的接入与乡镇电商中心的成立,纪录片多维度呈现了西海固地区因地制宜开拓发展的乡村新业态。与此同时,代际的延续意味着希望的传递,纪录片通过年青一代的视角展示移民的新生活,表现他们既继承独有的移民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核,又对乡村未来充满希望与深切期待的积极精神面貌。例如,跟随父母搬到闽宁镇的何鹏飞,把家里那棵日益茂盛的大接杏树比作他们一家正在走向的美好明天。这份向往,正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实现脱贫攻坚到推进乡村振兴,党领导下的百万移民伟大实践不仅重塑了山川与家园的空间格局,发轫其中的精神力量亦在持续发挥独特价值。《百万大移民》为这段跨越四十载、改变百万人命运的奋斗史诗,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精神的动人注脚,让我们从中清晰望见中国乡村充满希望的未来。(作者:何志武 王佳慧,分别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中心研究员)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