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游客的质疑和不满,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于5月3日凌晨发布情况说明。通报称,5月2日景区接待游客量达8.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7%,其中下午3点至5点为入园高峰期。由于天子山索道设计运力为每小时1200人次,而当日实际排队人数峰值达4000人,导致运力严重不足。
景区解释,已启动应急预案,增派15辆大巴车往返接送游客,但因景区道路狭窄且部分路段限行,车辆周转效率受限。此外,景区虽在节前完成索道检修,但未充分预估境外客流增量,导致应急预案失效。至3日凌晨1点,最后一名滞留游客被安全送下山。景区对游客体验受损深表歉意,承诺将优化票务系统,对受影响游客提供门票优惠券补偿。
这并非张家界首次因游客滞留引发争议。2024年10月,天门山景区就曾出现游客排队4小时无法乘坐索道的情况。当时,景区同样因游客量激增导致运力不足,部分游客在寒风中等待数小时,最终引发不满。
业内人士指出,张家界作为知名旅游目的地,在节假日期间游客量往往远超景区承载能力。而景区在应对高峰客流时,往往缺乏有效的预警和分流机制,导致游客体验大幅下降。此外,部分游客对景区运力情况了解不足,盲目选择热门时段入园,也加剧了拥堵现象。
滞留事件发生后,多名游客在社交平台发声,提出改进建议。游客王先生建议,景区应建立实时排队预警系统,当排队时间超过2小时时,自动触发退票或改签通道。游客陈女士则呼吁,应效仿航空业建立延误补偿标准,对滞留超3小时的游客给予经济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张家界已采取部分改进措施。景区管理局表示,将投入2000万元升级票务系统,实现分时段预约与智能分流;同时与高德地图合作,推出景区热力图功能,引导游客错峰游览。此外,针对境外游客增多的趋势,景区将增设韩语、英语等多语种服务岗。
这起滞留事件为旅游高峰期的景区管理敲响警钟。在旅游经济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游客量与服务质量,考验着每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智慧。正如游客李先生所说:“我们理解景区的难处,但更需要看到切实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