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2月11日下午,三林老街锣鼓喧天,气宇轩昂的金色长龙游弋飞腾,引领行街队伍穿梭在青石板路上,文艺团队靓装登场,踩高跷、荡湖船等20余项非遗、民俗活动穿插其间,掀起了“金蛇迎春闹元宵”活动的高潮。
欢度元宵佳节,上海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氛围。舞龙狮、赏花灯、猜灯谜、非遗集市、行街会……一系列多彩活动,诠释着我国传统节日丰富而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狂欢节”
“有些年轻人热衷过外来节庆,一定程度上是对娱乐狂欢的向往。“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中国也有“狂欢节”,自古以来,元宵节便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节日之一。“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它的欢腾。
以三林老街为例,这里群众性舞龙兴盛,自古便有“东西两庙碰头会,双龙共舞风头足”的盛况。”清代文人王廷铨在《上元》中写到: “正月三林绕龙灯,旌旗锣鼓闹街村。”三林舞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有着独树一帜的海派风格,糅合了包括舞蹈、戏曲、武术等多种技术和步伐。当天,以龙为首,辅以狮舞,行街的队伍由三新路出发,往西行进至本帮馆,上桥至南岸返回出发地,一路风景,一路人流,老街上、桥头,观看的市民游客“挤挤挨挨,闹闹核核,引幼扶衰……”正月十五“走三桥”是为走百病,又称为“遛百病”或“散百病”,意在祈求健康、平安、顺遂。
元宵节,吃汤圆是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三林的贤姑巧姨们邀请镇里的少数民族同胞共包汤圆,给现场的市民游客品尝。一碗热腾腾的汤圆驱散了初春的寒意,意寓着新的一年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美满幸福。与汤圆一道被端出来的还有浦东地区的“特产”——塌饼,馅料有豆沙、枣泥、鲜肉等,可甜可咸。“我在三林长大,这里逢年过节基本家家都做这道点心。塌饼,沪语谐音“太平”,图的是‘和和美美、太太平平’。”为了家乡味道,张艳从市区赶来。
而同行的女儿则对老街上的元宵市集趣味盎然,现场既有扎花灯、糖画、吹糖人等民俗活动,也有三林肉皮、酱菜等老字号美食及三林标布、刺绣、瓷刻、江南传统民居木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展示,涵盖了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令人目不暇接。
突显“闹”的主题
据记载,早在隋朝初期,元宵节的狂欢就已达到惊人的程度。御史柳彧曾生动描绘了当时的场景,介绍了音乐、杂技、滑稽、假面等各种消遣、游乐形式。为了突显“闹”的主题,元宵节的演艺活动自然也少不了。元宵节当天,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将奉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繁花声声闹元宵”,以美妙旋律点亮传统佳节。“四季村晚”专场展演则将在崇明影剧院开演,歌舞、舞蹈、小品、沪剧、器乐、合唱等节目伴人们花式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第一个月圆之夜,一直有张灯结彩的习俗,故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在上海,除了声名远播的豫园灯会,莘庄、古猗园、罗店、苏州河畔等多个点位能看灯或者赏光影秀。元宵当天,500多年的古猗园将上演一场“华彩巡游”的重头戏,承载着万千祝福的汪满田巨型鱼灯将“腾空跃起”,与大家一同互动,解锁元宵佳节的别样精彩。在道德讲堂,市民游客还可参与“有猗思”手作体验,亲手打造一盏鲤鱼灯,让非遗魅力在指尖绽放。而在清磬山房,一场智趣灯谜烧脑擂台赛,则让人们在妙趣横生的谜面中抽丝剥茧,赢取专属的元宵智慧勋章。
在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管尔东看来,元宵观灯,不仅因为黑夜中的点点烛火犹如天上繁星,能给人赏心悦目、温馨和睦之感,其背后的意象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上元灯,映照着春节时间的完美落幕,也预示着新生活、新征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