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从中可见元宵节在民间的重要地位,为了准备元宵赏灯,提前几日,家家购买灯笼,搭灯棚,张灯结彩。
2月11日,乙巳年元宵前一天,中国春节好故事暨《中国节——一年好景君须记》新书发布会在上图东馆举办。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理论与应用创新基地负责人方云、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为读者带来关于中国年的趣味解读。
“上海豫园春节民俗艺术灯会”早于2011年就已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九曲桥上走一遭,赏灯、踏月、走三桥等旧时习俗得以再现。在《中国节——一年好景君须记》中,方云从史籍中钩沉上海的节日记忆。清末民初文人朱文柄的《竹枝词》中对上海旧时灯会人山人海的场面如此描述:“上月灯节月华新,走罢三桥接灶神。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 沪上灯会以正月十三日为上灯日,有“出灯”“聚灯”“行街”“迎灯”“赛灯”“谢灯”等各环节,直至正月十八落灯日。行街时举行的“文灯”和“武灯”表演极为热闹。最为民众所熟悉的走三桥则具有迎祥纳福的意味,最负盛名的三桥是指“小东门的益庆桥、天官牌坊南的长生桥、邑庙东的如意桥”,取“益庆、长生、如意、吉祥”之义。
沪上种类繁多的彩灯也别具风貌,有滚灯、伞灯,也有采茶灯,“尽力争奇无别事,侬家扎得采茶灯”;还有龙湫旧隐(葛其龙)在《申江元夜踏灯词》中提到的走马灯:“雕栏画槛影层层,儿女争看走马灯。”
除了赏灯,元宵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月下踏歌。清乾隆时期沪人李行南的《申江竹枝词》写道,“元宵锣鼓镇喧腾,荠菜香中粉饵蒸。祭得灶君同踏月,爆花飞接竹枝灯”。其中不仅有沪上元宵锣鼓喧天、爆仗齐鸣的热闹场景,更有祭祀灶君、在新月下踏歌而起的节俗活动,还提到用荠菜做糍团(圆子)蒸食的方法,如今浦江、三林地区保留着这样的食俗。
“由于社会背景的转换,大量对沪上城厢生活、风土人情与节日节俗变迁的记载,在《竹枝词》的创作中被保留下来,我们才能看到一派浓郁的海上元宵风情图景。”方云介绍,《竹枝词》中对元宵食俗与灯俗的描写,寄托了沪上民众对圆满幸福生活的期冀。
《中国节——一年好景君须记》以每月一节的方式,从花朝上巳、小满祈蚕,写到冬节腊节,不仅涵盖了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仪式,还深入挖掘了相关神话故事、地方方志、诗歌典故等内容,书中每一讲都暗合苏轼名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用诗意语言与画面描绘出每个月份独特的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
《中国节——一年好景君须记》
圆桌论坛环节,三位专家不仅列举广为人知的节日元素及其表现形式,还细致分析节日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呼吁实施节日遗产的动态保护策略。方云希望,通过对传统节日的历史梳理和对神话故事、地方方志、民俗文献、诗歌典故的材料挖掘,重建传统节日的物质系统与节日文化符号,为节日生活做出引导的同时,更重视传统节日的精神核心,提升大众对节日精神赓续与节日遗产传承的意识。
活动现场
当下,民俗旅游成为热点,现场读者踊跃分享各自的春节经历,各地节日庆祝活动、南方游神、节日仪式感等都成为话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全社会的一个课题。”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华栋表示,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出版,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让古老的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传统节日的现代实践,为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链接:饺子还是汤圆?
饺子和汤圆,是春节的“好朋友”,你知道它们有什么差异,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元宵将至,嘉定区图书馆以一场“我嘉年味,巳巳如意”迎元宵活动,带领小读者及亲子家庭共读绘本《饺子和汤圆》,了解南北不同的饮食文化,理解团圆的意义和传统节日的魅力。在手工环节,小读者们用黏土和五彩画笔制作出一个个别出心裁的“汤圆”。
小读者用黏土和五彩画笔制作创意“汤圆”。
据介绍,“阅读嘉定 童心迎新”嘉定区全民阅读系列推广活动在嘉定区图书馆及17家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开展,并首次走进位于远香阅读环上的文化新空间“乔山健康文化中心”,吸引2万余人次参与,以丰富形式推动文化传承,为市民读者提供充满温情与欢乐的假期文化体验。
“阅读嘉定 童心迎新”嘉定区全民阅读系列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