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价飙涨致备婚三金成本激增
金价异动背后,是国际资本与本土消费的共振效应。美联储持续释放降息信号,叠加中东局势升级,黄金避险属性全面激活;而国内清明、五一婚庆高峰与母亲节礼赠需求叠加,令金饰消费呈现“越涨越买”的“买涨”效应。周大福最新财报显示,4月同店金饰销售额同比激增38%,其中50克以上大克重产品占比提升至42%,印证了“刚需克刚价”的市场逻辑。
金价暴涨引发的代际观念碰撞,在婚庆市场尤为明显。60后父母群体普遍秉持“黄金保值”观念,杭州某金店店长透露,4月“三金”订单中,父母出资占比超80%,但退货率达23%,主要争议点在于“年轻人认为黄金俗气,父母认为钻石不保值”。
面对僵局,年轻人开始探索“降级消费”路径:克重缩水:将50克“三金”套装减至30克,或选择古法金、硬金等工艺费占比更高的款式,以视觉厚度弥补克重不足;平替涌现:金包银、18K金等单价较低的替代品进入大众视野。小红书“金包银三金”话题下超2.3万条笔记中,78%的消费者坦言“明知是智商税,但婚礼现场需要体面”;租赁服务:深圳、杭州等地金饰租赁平台兴起,提供“日租300元戴足金套装”服务,满足仪式感需求;跨界替代:钻石市场因培育钻石技术突破,价格持续下行。1克拉培育钻石价格多在数千元,较天然钻石降幅超70%,成为新人的性价比之选。
高金价下,黄金消费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品牌店遇冷:周大福、六福珠宝等品牌因每克100元以上的工费,劝退精打细算的顾客。郑州某商场品牌店销售坦言:“咨询的多,下单的少,很多人反复算克价,最后都去水贝了。”打金店崛起:按“实时金价+固定加工费”透明定价的打金小店生意火爆。深圳水贝某打金店老板王鸣透露,4月以来,每天需接待20余对新人,工费仅25-50元/克,较品牌店低60%以上。资本暗战:银行“积存金”、黄金ETF等金融产品趁势营销,以“保值增值”为卖点分流婚庆需求。但专家提醒,婚庆金饰溢价率高达35%,回收折价严重,不宜视为投资。
黄金作为婚庆刚需的根基,在于其承载的“三书六礼”文化符号。但当金价涨幅超越同期CPI(2025年Q1中国CPI同比0.7%)178倍时,这种文化符号已异化为资本的提线木偶。杭州市监局数据显示,3-4月黄金投诉量激增310%,其中“三金克重不足”“工艺费虚高”占比达67%。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金店推出“黄金分期付款”服务,年化利率高达18%,将婚庆刚需与消费贷深度捆绑。“我们这一代人结婚,房子、车子、票子都是刚需,现在连三金都成了奢侈品。”在深圳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95后新人陈晨选择将“三金”预算用于海外旅拍,“黄金再保值,也换不来蜜月里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