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阳性率上升 专家:病毒还在变异】2025年5月以来,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医院中,新冠病毒阳性率从7.5%攀升至16.2%,连续三周超越流感病毒,成为呼吸道病原体检测中的首要病原体。这一数据引发公众对疫情反弹的担忧,但专家指出,此次阳性率上升属于常规流行节奏中的阶段性波动,而非新疫情暴发。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监测报告,2025年3月31日至5月4日期间,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住院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同样连续多周居于首位。从地域分布看,南方省份阳性率高于北方,15岁及以上人群阳性检出率最高。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省份疫情增幅已趋缓,显示传播态势正在进入平台期。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分析指出,本轮阳性率上升与多重因素叠加相关。2025年2月全国经历三年以来最小规模流感流行,导致人群呼吸道疾病交叉免疫水平下降。同时,距离上一轮新冠流行(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已过去一年多,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保护力显著减弱。此外,春夏交替期间昼夜温差大,叠加清明、五一假期人员跨区域流动,为病毒传播创造了条件。
病毒变异仍是推动疫情波动的重要因素。中疾控监测显示,当前主导流行的XDV系列变异株及其亚分支NB.1.8.1占比已达七八成。该变异株属于奥密克戎框架内重组毒株,通过刺突蛋白变异增强免疫逃逸能力,但致病力未出现显著变化。自2023年以来,我国已先后经历BA.5.2、BF.7、XBB、JN.1等六轮主导毒株更替,每次变异株更替都伴随着人群免疫屏障的重新建立过程。
值得关注的是,本轮疫情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呈现明显差异。对大多数健康人群而言,感染后症状以咽痛、发热、乏力为主,病程通常在一周内自愈。但60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患者、免疫功能缺陷者仍属于重症高风险人群。北京佑安医院专家强调,家庭中有老年成员的需特别注意,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立即进行抗原检测,确诊后尽早使用3CL蛋白酶抑制剂等抗病**物。
从流行趋势看,专家预测本轮阳性率上升即将见顶。常荣山表示,预计6月5日前后全国哨点医院阳性率将回落至8%-10%,6月中下旬将降至5%以下,不会对高考等重要社会活动造成影响。这一判断基于两方面依据:一是部分省份疫情增幅已趋缓,二是随着气温升高,呼吸道病毒传播环境将受到抑制。
针对当前防控形势,疾控部门建议公众采取分级防护措施。在商场、地铁、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日常保持1米社交距离,室内场所每日早晚通风半小时;外出回家后立即用洗手液清洁双手。对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除上述措施外,还应避免参加**性活动,定期监测基础疾病指标。
从更长期视角观察,新冠病毒已呈现与流感病毒相似的季节性流行特征。世卫组织数据显示,2025年3月全球周增确诊病例17,500例,病亡517例,其中美国周增病亡459例。尽管病毒持续变异产生免疫逃逸株,但通过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建立的群体免疫屏障,使重症率和病死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我国疾控体系通过持续监测本土病例病毒基因组序列,已建立对变异株的快速响应机制。
专家提醒,当前正值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除新冠外,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病原体也在活跃传播。公众在做好新冠防护的同时,也应注意防范其他呼吸道疾病。对于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排查合并感染风险。随着疫苗研发技术进步,针对变异株的加强针疫苗正在研发中,未来将通过持续免疫策略巩固疫情防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