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热晕一晚开进五六辆救护车 有同学被抬到担架上!【两砚网】

高校学生热晕一晚开进五六辆救护车 有同学被抬到担架上!

   2025-07-07 15:42:31 网络两砚网13
核心提示:7月6日晚,山东烟台一高校多名同学发布视频称宿舍高温热晕同学,“一晚上开进五六辆救护车,有同学被抬到担架上”,学生接受采访表示“宿舍里大约有35度左右,比外面热很多,没有空调,风扇也不好用”。

  【高校学生热晕一晚开进五六辆救护车】7月6日晚,山东烟台一高校多名同学发布视频称宿舍高温热晕同学,“一晚上开进五六辆救护车,有同学被抬到担架上”,学生接受采访表示“宿舍里大约有35度左右,比外面热很多,没有空调,风扇也不好用”。记者就此事联系到该校工作人员,对方回应:“这个情况目前还没有听说。”部分学生描述,宿舍内温度高达35℃以上,仅靠悬挂式小风扇降温,吹出的风也是热的。有学生调侃:“冲凉后20分钟就一身汗,凌晨2点入睡,6点又被热醒。”更令人揪心的是,不少学生只能夜间集体涌入校内超市“蹭空调”,但因宿舍锁门,凌晨9点后便无处可去。对此有网友表示说:“留学生在宿舍里吹感冒了,才被救护车拉走的”还有的网友说:“ 现在说立即装空调,这个爱猫的爷爷拿命换来的”也有的网友说:“反正留学生宿舍有空调 其他的人家不在乎”也有的网友说:“ 强烈要求带学费降低,交那么多学费。连个空调风扇都装不起。也不知道被谁贪污了。”还有的网友说:“烟台南山学院留学生住标间吹空调其他学生宿舍学校称电路老化一时半会儿按不了空调!

高校学生热晕一晚开进五六辆救护车
高校学生热晕一晚开进五六辆救护车

  自7月初以来,山东全省遭遇今年以来最强高温天气。据山东省气象台监测,7月3日至7日,全省平均气温达32.5℃,其中烟台、青岛等沿海城市虽因海风调节气温略低,但湿度普遍超过80%,体感温度仍高达40℃以上。这种“湿热交蒸”的天气模式,对户外工作者和密闭空间内的人群影响尤为显著。

  在烟台某高校宿舍区,高温的影响被进一步放大。多名学生向记者透露,宿舍楼建于20年前,设计时未考虑空调安装需求,电路承载能力有限。尽管近年来学生多次呼吁加装空调,但校方始终以“电路老化”“改造成本高”为由推迟。今年高温来得早且持续时间长,宿舍内仅有的悬挂式风扇因年久失修,风力微弱且噪音巨大,根本无法缓解闷热。“晚上冲凉三次,每次不超过20分钟就浑身是汗,凌晨两点才能睡着,六点又被热醒。”机械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张磊(化名)的描述,道出了许多学生的困境。

  此次事件中,校方“未听说”的回应引发**质疑。有学生指出,7月5日晚已有同学出现头晕症状,但未引起重视;7月6日晚救护车频繁进出时,宿管人员也未及时上报或采取应急措施。这种“事后被动应对”的模式,暴露出高校管理思维的滞后性。

  从硬件层面看,高校宿舍的“降温难”并非个例。据教育部2024年发布的《全国高校后勤设施调查报告》,全国仍有超过30%的高校宿舍未安装空调,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占比达18%。这些宿舍多建于2000年前,设计时未预留空调电路,改造需面临电路增容、墙体加固等难题,成本高昂。以烟台该高校为例,若要对12栋宿舍楼进行电路改造并加装空调,预计投入需超过500万元,这对部分地方院校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然而,硬件短板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是管理思维的僵化。部分高校仍秉持“能省则省”的旧观念,将空调视为“奢侈品”而非“必需品”。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这种思维已难以适应现实需求。2023年9月,武汉某高校军训期间12名新生因高温患热射病,涉事教官被停职调查;2024年6月,南京某高校学生因宿舍温度达38℃集体**,校方最终提前一周放暑假。这些案例表明,高校若忽视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终将付出更高的管理成本。

  高温下的校园危机,本质上是高校人文关怀的缺位。当学生因闷热难以入睡时,校方是否提供过临时避暑场所?当救护车频繁进出时,宿管人员是否及时上报并协助救援?当学生多次呼吁加装空调时,校方是否进行过实地调研或公开解释?这些问题的答案,折射出高校从“管理者”到“服务者”角色转型的紧迫性。

  值得欣慰的是,部分高校已开始行动。例如,山东大学在2024年暑期前完成全部本科生宿舍空调安装,并开放图书馆、体育馆作为24小时避暑点;中国海洋大学为每间宿舍配备便携式空调扇,并为学生发放盐汽水、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资。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学生的实际困难,更传递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解决高校“降温难”,需多方协同发力。首先,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将高校宿舍空调改造纳入 民生工程,提供专项补贴或低息贷款;其次,高校应转变管理思维,将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纳入考核体系,建立极端天气应急预案;最后,学生也应通过合理渠道表达诉求,避免采取过激行为。

  烟台高校“热晕”事件,是一面映照高校管理现状的镜子。它提醒我们,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校园治理不能仅停留在“不出事”的底线思维,而应主动回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管理细节。当宿舍里的温度计不再指向35℃,当救护车的蓝光不再闪烁,或许我们才能说,这是一所真正“以学生为本”的高校。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的不只是空调和电路,更是一颗懂得倾听、善于行动的“服务之心”。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网友自行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 两砚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两砚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以上内容有权利主张(包括但不限于侵犯著作权、商业信誉等),请与我们联系并出示相关证据,我们将按国家相关法规即时移除。

本文地址:http://news.liangyankj.com/news/247791.html

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两砚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友情提示:买产品需谨慎
网站处理与建议:wfmyw@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