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在备案公示中首次单列“中剧”类别,以15至30分钟的单集时长划定全新赛道。首部备案现实主义题材中剧作品《爱上这条街》的出现,既是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共振产物,更在长短剧的夹缝中开辟出第三条出路。
靶向破解行业沉疴的破局之举
中剧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精准直击剧集行业的结构性矛盾,更是政策与市场形成的合力结果。长剧领域“集数虚高、节奏拖沓”的顽疾根深蒂固,2025年上半年开机与备案数量双双下滑;而短剧去年虽以504.4亿元市场规模超越内地电影票房,却困于“强刺激、弱叙事”的套路,令审美疲劳成为普遍痛点。
“观众早已不满足于‘熬时长’或‘看爽点’,他们需要在碎片时间里看完整故事。”导演郭靖宇在行业论坛中曾直言,其团队的两个中剧项目初期因“体量特殊”受到影响,但最终实现盈利。此外,广电总局去年推出的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机制与2025年推出的“广电21条”(业内统称),明确扶持形态创新;《朱雀堂》第一季被从微短剧归类为中剧,更标志着行业共识的成型。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院长杨爱君坦言:“长短剧之间不是零和博弈,中剧是打破对立的关键,让内容回归表达本身。”
平衡叙事效率与深度的独特实践
中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打破“时长决定内容”的认知定式,将叙事效率与内容深度打造为独特优势。它以约20分钟的单集时长为支点,既保留长剧的电影级制作水准与立体人物塑造空间,又具有短剧适配移动端碎片化观看的紧凑节奏,精准契合观众需求。
《爱上这条街》编剧团队负责人透露,这部聚焦都市异乡人的作品,用7个单元故事触及“外来就业”“长辈催婚”“子女教育”“人工智能”“老有所依”等热点议题,每集既完成“问题呈现—情感爆发—温暖收尾”的独立闭环,又以“老街区改造”主线串联共鸣,“20分钟里,每句台词都要服务于人物或剧情,倒逼创作告别‘注水’”。此外,《朱雀堂》第二季的创作思路沿袭了前作的成功经验,以单集25分钟的中剧形态进一步升级,延续“兼具东方美学与戏剧张力”的风格。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侯鸿亮直言:“剧集核心是对生活的洞察与艺术的敬畏,中剧的体量适配‘不拖沓、不浅尝’的初心,让每个故事都能扎实落地。”
构建产业多元共生的价值锚点
中剧的深层意义在于终结“非长即短”的二元论,将“品质优先”确立为行业新标杆。业内人士表示,中剧并非替代长短剧,而是以补充者的身份构建产业多元共生生态。
从《山海情》的海外传播到《藏海传》的文化输出,中国剧集一直在探索更具普适性的表达范式。中剧的出现既是破局之举,也是剧集工业化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品质”的成熟标志。当行业不再纠结于“该做长还是做短”,转而聚焦“什么样的内容该用什么样的形态呈现”,剧集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活力的双向奔赴。(记者 刘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