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故宫博物院的前身为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1924年11月,清代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随后,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开始点查文物,并筹备成立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建院,这座曾经的皇宫,成为面向大众开放的博物馆。

故宫天字一号文物竟然是个板凳
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20日,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对文物清点,他们也制定了若干规则。比如关于点查人员的组成,包括:委员长、委员或指定代表;监察员(京师警察总监、京师高等检察厅长、北京教育会长及聘请员或其代表);各院部所派助理员;委员会聘请的专家及事务员;守卫军警;原清室内务府成员。又比如点查物品的位置,要求以不离原物品摆设之地为原则,不得已需要移动物品,在点查完毕后,应将物品放回原处,严禁将物品放在室外。
关于点查时间,要求每日两次,上午从九点到十二点,下午从一点到四点,作息不能超过法定时间;如遇必要时,星期日亦可点查。关于文物的安全,要求每次进屋清点文物后,无论是否清点完毕,出屋必须加以封锁,清点人员与军警均需签字,或做指定符号予以标记。另外,每日清点文物后,应编出报告公布。此次工作自1924年底持续到1930年完成,出版《故宫物品点查报告》28册,据统计,当时文物数是117万余件(套)。
文物的正式点查,始于1924年12月23日上午,地点是乾清宫。当时,清室善后委员会规定:每点查一处场所,就从千字文中选一个字,作为此处的编号。乾清宫的文物编号就属于“天”字号。那么,故宫博物院第一个被点查的文物、被称为“天”字第一号的文物是什么呢?其实是一个小板凳。
庄尚严作为写票人员之一,参与了乾清宫文物的清点。他在《前生造定故宫缘》中回忆说:“如有人问我‘天字第一号物品应是什么?’我无疑的回答曰,名叫‘二层木踏凳’。我出此言并非开玩笑,确实如此。因为首先查的是乾清宫,乾清宫列为天字号,已详于前,按照点查次序,入门顺序开始。当时进入殿门,首先触目应当查点者即是此物,所以将他高高的列入天字第一号记录之中。所不同者,一般习惯,凡是认作天字第一号的物品,一定是上上之品,而此二层木踏凳侥幸是在宫内天字的宫中,又是开头第一,运气所关,无法可免了。”
当时,文物点查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单士元先生曾参与过文物点查,他在《故宫史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中回忆说:1925年1月至2月,时为北大文学院史学系助教学生的他,进入了紫禁城参加文物点查工作,担任书记员。他每到一处院落,都是蓬蒿满地,高与人齐。他和其他年轻人一起,手持锹镐镰刀,为点查的政府官员、教授开路。那时,宫里寒气袭人,又无炉火,两足站地三四个小时便痛如刀刺。
单士元当时的任务是:当某某文物名称被说出时,他马上登记在册,然后编出号数,随后将此物挂上号签或粘上标签。不仅如此,他还须穿特制无口袋的工作服,以白带系紧袖口,使双手无处可藏。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发生偷盗事件。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新华社、千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