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独一无二》日前在全国公映。该片讲述了一个听障家庭里的健听女孩在家庭责任和个人梦想间的抉择与成长的故事。特殊群体题材电影如何讲出新意?拍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记者专访了影片导演王沐,主演张婧仪和蒋勤勤。
《独一无二》剧照。(图片由片方提供)
探索爱与成长的命题
电影围绕张婧仪扮演的主人公喻延展开,讲述了她作为听障家庭里唯一的听人,一直担当沟通“无声”与“有声”两个世界的桥梁,因为偶然机会激发内心的音乐梦想,最终通过音乐抚平和家人之间关系褶皱的故事。
“家庭是我们赖以生存生长的环境,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谈及创作的初衷,王沐表示,“我一直关注人与家庭的关系,发现很多孩子到了十八岁,会面临着是离开家乡还是留在故土的选择,而此时他们与家人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片中一家四口的爸爸、妈妈、哥哥都是听障人士。“在这种人物框架下,展现喻延与家人的沟通相处这件事,可以更充分真实。”
主人公的成长是本片的另一主线。影片改编自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相较于原版的励志叙事,本片将“成功”的标尺调转——音乐梦想是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迈出走向音乐的那一步。
“希望通过展示当代青年跨越坎坷、勇敢追梦的历程,让观众感受到他们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传达这一代人对世界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态度。”王沐说。
在张婧仪看来,喻延既是家庭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也是大部分处于那个年纪的青年的缩影。“从表演上看,更多想展现的是喻延寻找自我、肯定自我价值的过程,她要认同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创新呈现视听效果
近年来,银幕上涌现出《小小的我》《不说话的爱》等残障人士题材作品,引发社会关注。《独一无二》做出了哪些创新尝试?
音乐设计彰显人性关怀——“开拍前我们调研发现有的听障家庭很喜欢去KTV,他们会放一些快节奏的舞曲,把声音开得很大。”王沐说,舞曲里的低音会带来震动感,他们从而感知音乐、感知节奏。
喻延在影片中演唱的歌曲便设计了低音部分,这些低音不仅能让片中家人感受到律动,也能让在影院观影的听障人士察觉到。
此外,喻延家人发出的声音也融入到歌曲中间作为过渡,比如哥哥做手工的声音,父母在厨房烧菜的声音等。“对喻延来说,这些声音是她跟家庭关联的重要部分,也是她理解家人、记录家人生活的方式。”张婧仪说。
手语表达体现人物色彩——主演根据不同的人物设定,选择了不同的手语表达方式。
王沐透露,陈明昊饰演的爸爸采用的是江湖手语和北方手语,肢体表达更活跃,同时他还借鉴了默剧和视觉白话的表达方式,让表演变得更有穿透力。
蒋勤勤饰演的妈妈更加偏向南方手语,手语姿态更温婉;剧组给哥哥设计了带有网络词汇意味的一些手语;作为听人,喻延则是集大成者,更偏向书面手语,又结合了家人的手语表达方式。
对于蒋勤勤而言,第一次出演听障人士是“一种新的体验”。“你需要关闭听觉、闭上嘴巴,用手语和眼睛来传递台词。手语打的是内容,眼睛是情感的表达,喜怒哀乐是通过眼睛告诉对方的。”她说。
生动描摹美好生活
“在电影中好像看见了另一个自己”“讲亲情不煽情,讲成长能共鸣”“这不就是你我的日常吗”……影片凭借贴近现实生活的表达打动不少观众。
群像设定丰富饱满——
“当前听障群体的职业选择面临更多可能性。”王沐认为,哥哥扮演的奢侈品维修师在当今社会并不罕见,因为先天听不见,更能集中精力在维修上。此外该片进行本土化改编,加入了爷爷、叔叔等新角色,集中体现传统中国家庭相处的模式。
谈到家人开餐厅的剧情设定,王沐坦言片中有一个可能会被观众忽略掉的细节——爷爷原来是在海上工作,当时在船上学会鱼杂这道江湖菜,后来回到岸上,从第一碗鱼杂做起,拥有了一个家。“餐厅是他们从漂泊江湖到落叶归根的重要象征。”
场景设置接地气——
长江江滩、街巷邻里、热干面……影片还原了拍摄地武汉浓浓的烟火气息。
为了增强现实感,剧组在做后期时还特意打造了高铁从房间外呼啸而过的场景。王沐解释道:“这既是取材于现实场景,又象征着喻延终究会坐上那列火车去往远方。”
“这部电影文本轻巧治愈,是一个细水深流、值得慢慢品味的故事,没有所谓的强剧情、强冲突,看完之后会觉得生活温暖美好。”蒋勤勤说。(记者邢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