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玲旗下大碗娱乐子公司拟注销
2016年,贾玲以个人IP为核,创立大碗娱乐,目标直指“中国版开心麻花”。公司早期通过《你好,李焕英》《热辣滚烫》等爆款影视作品,成功孵化出张小斐、许君聪等艺人,构建起“喜剧+电影”的商业模式。然而,2024年9月,一纸业务调整声明打破平静:贾玲宣布退出管理层,旗下艺人集体解约,公司业务重心转向内容创作。
此次喀什子公司的注销,实为大碗娱乐战略收缩的延续。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注册资本仅100万元,经营范围涵盖影视制作、经纪业务等,但实际运营中,其核心价值在于为贾玲及艺人提供资源整合平台。随着贾玲个人导演事业的成功,公司“艺人经纪”板块逐渐沦为成本中心,最终成为资本优化的牺牲品。
大碗娱乐的艺人梯队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张小斐凭借电影转型跻身一线,许君聪深耕综艺维持热度,而卜钰、何欢等艺人则因资源有限逐渐边缘化。合约到期后,贾玲选择不续约,既因艺人个人发展路径分化,也因经纪业务投入产出比失衡。据统计,喜剧经纪公司单艺人年均成本超200万元,而中小艺人收益难以覆盖成本,最终形成“资源黑洞”。
从《你好,李焕英》的票房奇迹到《热辣滚烫》的票房年冠,贾玲完成了从喜剧演员到导演的蜕变。导演身份要求其全身心投入创作,而管理50余人团队的行政事务与其“纯粹创作”的诉求产生冲突。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贾玲曾为协调艺人档期推掉多个剧本,这种消耗让她意识到必须做出选择。”
近年来,影视行业投资逻辑从“流量喜剧”转向“强IP+工业化制作”。大碗娱乐依赖的喜剧小品、综艺联动模式,在流媒体时代面临用户黏性下降的挑战。2024年《王牌对王牌》第八季弃用贾玲,被业内视为“喜剧人设过气”的信号。资本更青睐能持续产出高票房电影的内容公司,而非依赖艺人经纪的轻资产模式。
大碗娱乐的解散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倒闭”,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重组。贾玲通过全资控股北京大碗娱乐,将资源集中于电影项目开发。此次注销的喀什子公司,或是为规避区域性税务风险或政策不确定性。贾玲与艺人转为“项目制合作”,张小斐参演《热辣滚烫》时采用分成模式,既降低公司固定支出,又保留分成收益可能。这种模式在好莱坞已成熟,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影视行业政策收紧背景下,注销子公司可切割潜在债务风险。2024年多家影视公司因税务问题被查,轻装上阵的贾玲团队显然更具灵活性。
大碗娱乐的转型折射出中国娱乐产业的深层变革,贾玲以导演身份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证明“内容创作者”比“经纪公司老板”更具市场议价权。随着艺人工作室、MCN机构等新业态兴起,传统经纪公司的“保姆式服务”模式逐渐失效,专业化、垂直化运营成为趋势。投资者更关注可持续的内容生产能力,而非明星IP的短期变现。大碗娱乐的资本化退潮,或是行业去泡沫化的缩影。
贾玲在声明中写道“来日方长”,这或许暗示其与艺人、资本的合作将转向更灵活的形式。对于观众而言,大碗娱乐的注销并非终点,而是中国娱乐产业从“野蛮生长”迈向“精细化运营”的标志性事件。当行业褪去明星光环,唯有回归内容本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